我所律师范小梅博士致力于婚姻家事领域法律实务,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妇联于“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联合发布了反家庭暴力犯罪典型案例。案例发布后,范律师结合伦迪·班克罗夫特在《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中的观点,在其视频号“范小梅导师组”对案例进行了逐一点评。现将点评内容整理成文字与读者分享。
反家暴典型案例三:遭受严重家暴后报警并向妇联求助
案件基本情况
本案中女方丁某与男方梁某伟结婚多年并生育二子。梁某伟酒后因琐事与丁某发生争吵,并把丁某打倒在地,踢丁某胸腹部导致丁某6处肋骨骨折,鉴定为轻伤一级。丁某报警,同时向当地妇联求助,决意离婚。
当地妇联接到求助后,立即安排相关人员对丁某进行疏导情绪,联系法律援助,帮助丁某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判决丁某与梁某伟离婚。
梁某伟殴打妻子致其受轻伤一级,构成故意伤害罪,因其犯罪情节恶劣,不适用缓刑。最后,法院对梁某伟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七个月。
此外,妇联还委派了心理咨询师对丁某之子进行心理辅导,缓解了未成年人情绪,改善母子关系。
“小梅博士”点评
本案在多个方面都有实用参考价值:
第一,从法律角度讲,故意伤害他人如果导致轻伤以上的后果,即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因此,如遇严重家庭暴力,应当学习本案中丁某,立即报警。公安机关受理案件之后会委托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如果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刑事追诉的程序会被启动。受暴妇女应当做的是:立即报警!从获取公共法律帮助的角度,本案丁某马上向妇联寻求帮助,这也值得学习。
【向妇联求助指南】
妇联是广大妇女的“娘家”,而且妇联一般都与各个与妇女权益保护相关的单位和机构有深度链接,可以很快触发妇女权益保护的链条,启动妇女权益保护工作。
✓全国妇联热线:12338(24小时双语服务)
✓可触发法律援助/庇护所/心理辅导等8项紧急救助
第二,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角度,家暴家庭子女常见心理创伤。本案中妇联也关注到了家暴阴影之下的未成年人。母亲受到家暴的孩子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容易退缩和抑郁。本案中妇联及时关爱到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这一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的描述中,通过心理辅导改善的是“母子”关系。这也印证了伦迪班克罗夫特在大量家暴案例中的另一个观察结论,即:家暴家庭中的子女非常可能与受暴的母亲关系出现裂痕而非父亲。这是因为家暴者往往善于在家里播散分裂的种子,让子女站在受暴母亲的对立面。另外,长期家暴者在家庭中会重新塑造子女对家暴的认识。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家暴者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心理疗愈。
第三,借本案提示对酗酒家暴情形的一个理解误区:本案中梁某伟“酒后”因琐事严重家暴妻子,那么,是不是如果戒了酒,家暴也就会停止了呢?
这里需要重点介绍伦迪班克罗夫特的研究结论:酗酒不是TA家暴妻子的原因,但酗酒可以让家暴程度升级。所以,戒酒不会消除家暴。受酗酒者家暴的女性,不能把改变家暴者的希望寄托于帮助TA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