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民法典》第1047条来自《婚姻法》第六条,删除了第六条中“晚婚晚育应予鼓励”的规定,反映了当前的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是,法定婚龄仍然保持男22岁,女20岁的规定。
2019年《民法典》第三次审议,沿用《婚姻法》对法定婚龄的规定。由于法定婚龄是大家都关心的议题,因此,引起了广泛的探讨。《青年报》2019年10月24日报道了对此问题的采访内容。【1】其中支持降低法定婚龄、维持法定婚龄和提高法定婚龄的意见分别可归纳为:
支持将法定婚龄降到18岁的人认为:更能体现婚姻自由;有利于保护很多地方事实上的早婚;鼓励早婚早育,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
支持维持法定婚龄的人认为:降低法定婚龄不会改变个人结婚意愿,提高法定婚龄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对;考虑到年轻人离婚率高,不做调整是对部分年轻人的保护;降低法定婚龄不必然导致提高生育率;降低法定婚龄,在操作上毫无意义。
支持提高法定婚龄的人认为:晚婚晚育是趋势;可以减少父母逼婚的压力。
显然,在提高与降低之间,降低法定婚龄的呼声较高,主要是出于个人自由的考虑。持这一意见者想表达,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并不意味着大量18岁年轻人会去登记结婚,而是扩大了个人自由范围。
在众多探讨中,法定婚龄的调整和提高生育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焦点。从计划生育的政策向鼓励生育的政策转变是为了应对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因此,从制度设计上,考虑法定婚龄与生育率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是否调整法定婚龄。
另外,有学者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探讨是否应当将男女的法定婚龄调整为同一年龄,认为“对男女婚龄的不同规定由落后的性别文化和制度构建,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有效的婚姻供给,造成了实际上的不平等,不仅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对男方也是一种限制。”【2】
《民法典》第1047条已尘埃落定,维持男大女小,男22女20的法定婚龄。当然,未来非常可能会对该条文进行修改,调整法定婚龄。法定婚龄是一个法律问题,但它与社会、人口、经济等问题更加密切相关。因此,法定婚龄的维持和调整均需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科学依据,明确法定婚龄的设定目的和原因。
参考文献:
【1】范彦萍:法定婚龄暂不修改后,社会各方依旧讨论不断 对于结婚年龄你有啥想说的?,《幸福家庭》,2019年第16期,第18-19页。
【2】高云鹏:法定婚龄及其性别平等思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20-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