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各各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那是“至治”,不是现实,在“晚近”是行不通的。《老子》、《庄子》经常这样说话。这就是所谓“寓言十九”。他们的“言”是符号(不是象征)的一种,寓意在外,另有所指。讲的是不通,不往来,指的是通,是流通。没有末两句话也是一样。那意思是:不通好是好,但是行不了,结果还只得是通的好。末一句就不讲出来了,要意会,“意在言外”。
——摘自:金克木:《书读完了》:范蠡商鞅:两套速效经济软件—读《史记·货殖列传》
本段内容讲经济的流通与否,话很简单,连接点却很多。
小到知识点的理解,到个人学习,人际关系,大到全球经济,全球环境,甚至这次席卷全球的疫情。
我就通过最近在做的事情,讲讲对“通”的理解吧。
001 不通之痛
今年在疫情之下开启了线上读书,陪伴阅读。不过我不愿意对外连接,即便付费学习,去其他社群,基本也属于潜水选手,听课作业一样不落下,却总是很难去主动链接他人。
我也希望每一次的输出都比上一次质量更高,我会观察别人在内容上做的好,自己认可的方面,去学习,去模仿,去吸收。
不过对群里其他的很多内容,很多动作不太认可之时,心里免不了评判,就不愿意去链接。
要达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真的还需要修行。
于是在学习中关注了“不通”,在自家领域内可劲儿折腾。
不通好是好,关注个人学习,个人提升,着眼于生产和分配,却舍不得在流通上用力量,虽有力量,却生长缓慢。
物品再好,不流动起来总难以“生生不已”。
“不通”是我的痛点,也是很多人的痛点。
通”是不是可以见识到更多可能性?
是不是可以让别人更深度了解我?
是不是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是不是可以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大节点呢?
002 通之痛
现代都市在尽享高科技便利的同时,逐渐进入“宅”时代,大量现实的社交过程,逐步转移到智能设备之上,年初的一场疫情,更是让人们看到了线上社交带来的商业价值。
于是“社群”“短视频”“圈层”“个人IP”“链接”等词汇以各种方式展示了其丰富和旺盛的生命力,一部分赚的盆满钵满,一部分紧随而上。
在这种场景之下,或许“通”也是很多人的痛点吧。
我相信大家都见过身边有人特别擅长链接,“通”太多,太快。
这可能又产生新问题。
首先,凡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毕竟链接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做事的人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来不停链接。当把大把时间花在链接上,还有多少时间真正做事呢?(不排除以链接为主要任务的工作)。
其次,“通”的后果之一,信息爆炸。以前我们的信息来源单一且集中,互联网时代打开了信息的阀门,海量知识,海量商品,海量的技术、机会、体验等等任你选择。担心落后的心理驱动着我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拥有,却又在纷繁错杂的世界快速奔向下一个跑道。人们从知识渴求变成了大众普通的知识焦虑。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短时间内吸收太多的信息反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因此“物和人也还是要在流通中有停顿的。”停顿是在分筛,在储备,在消化,在整合,以便时机到来可一击即中,以便在变化万千的信息洪流中守住自己的航线。
003 简单的力量
作者在文中写到:
商鞅和范蠡这两套“软件”,一是长城、兵马俑式,有坚固的阵势,却不灵活,因而同时又脆弱。另一是运河、流水式,或有江有湖式,很灵活,善投机,但缺少实力,若看错时机又很危险。
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充满力量,首先得让人知道你有这种力量,他人没有义务来发现你。
广而告之自己拥有力量首先得有实力,不然下次吆喝都不敢大声。
归根究底,兼采“通”与“不通”之优势,才能在成长中流动,在流动中生长,才会循环往复,谓之“生意”!这无非说了一些大家都懂的简单道理。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巴菲特午餐后说到,这顿饭让他意识到简单的力量。“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是我母亲都能听懂的话。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越是简单朴素的道理,越是能穿过时间空间的阻隔,不过没有经历之前,大约我们都会觉得说的与己无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