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完了》

2020-06-08 来源: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作者:孙晓玉 浏览:617

     一

  《书读完了》中作者写到:

  若能“望气”而知书的“格局”,会看书的“相”,又能见书即知在哪一类中、哪一架格上,还具有一望而能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那就可以有“略览群书”的本领,因而也就可以“博览群书”,不必一字一句读下去,看到后头忘了前头,看完了对全书茫然不知要点,那样太花费时间了。

  据说诸葛亮读书是“但观大略”,不知是不是这样。这也不见得稀奇;注意比较,注意“格局”,就可能做到。

  当然搜集资料、钻研经典、应付考试都不能这样。

  这不正是一直探讨“狐狸”与“刺猬”的故事吗?

  “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在很多书中都会赞美刺猬的专精,但是在《知识大迁移中》作者却说到在现代社会狐狸式的广博会胜过刺猬式的专精,“只有知识广博的人才明白自己欠缺些哪些知识。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应该搜索什么。”

  本书作者在1986年写作的文字中,提到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博览群书的目的是什么“观大略”,“观格局“,不深陷于细节。

  从”树木“中走出来,看到森林,找到树与树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给书望气,看相的本领。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读100本书,不如将一本好书读100遍”。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能将一本书读100遍,但读100遍肯定是有用的,毕竟每读一遍,都在不断吸收一点新知。不过,读100本书也并非不重要。通过阅读100本书,是不是涉猎的领域广了?是不是知识储备相应也增加了?再加上一点阅读技巧的训练,是不是阅读速度也上去了,这是不是正在储备自己的“多维度知识”“多维度技能”呢?正在练习“略览”又“博览”的“望气”工夫吗?

  此时,再去读一本好书100遍,是不是起点不同,收获不同呢?

  

  《书读完了》中作者说:

  读懂有两种“懂”:

  一是照原来的“懂”,二是我“懂”了,原来是这样的。

  前一种是老师教学生时要求的。学生能把书上的话或先生的话复述出来,尽管经过排列组合有所增减,仍是原来样子。这是答题,是“懂”了。这可以说是“忘我”之读。以原来的为主,我极力钻进去,照他的话了解,照他的话复述,我变成了他,“懂”了。(是不是真正能变成了他,可以不管。)

  后一种是照旧认为我化成了他,其实是把他化成了我。这就是用我的“原来”去“懂”他的“原来”,化出来的是他,又是我,还可以说不是他也不是我。这也是“懂”了。这时仿佛左右逢源大彻大悟。

  你读“懂“这本书了吗?

  常常说我懂了,原来自己也没懂“懂”到底是什么。

  一懂为追寻作者之懂,可能这是大部分人常说的“懂”,明白作者在说什么,可以复述,无读者之意于其中。

  二懂,为以已身度他人。这是与作者心灵之沟通“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已所知,读作者之思,断然难以全然相同,却一定有独特之见解,以及对己之自知。

  自己之储备,便是作者之映射。

  不论哪一种“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学,向他人学,窥见或多或少之真意。所以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懂。其实每每看到现在很多人眼见某项事物能带来效益便蜂拥而上,群起传授,我很是佩服。但我不敢,内心充满惶恐,害怕暴露自己的不懂,于是不敢轻易“教”,并且随时自省是否陷入“不懂自己并不懂”的陷阱,随时保持学习的状态,毕竟学习之路漫漫,我也不知自己懂了几分。

028-6199 739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蜀西路46号盛大国际7栋1单元401

2019 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12009100号

技术支持:律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