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被认为是作者阿德勒更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全书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追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出发,以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切入,一览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精华。
如同山里的树木,即便树种相同,却会因为海拔、因为朝向,因为风向等原因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这就是每棵树的个性,也是每一棵树在所处环境中表达自我,塑造自我的结果。观人如观树,特定环境下成长的个人,都有顺应环境而生的独一无二的人生风格。当然,人类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并不是过往,而是未来,想彻底了解一个人的未来,就必须先了解他的人生风格。
一、研究早期记忆,便能使真相原形毕露。
有个孩子小时候目睹姐姐死亡而大受打击。当他谈及长大后的志愿,他回答到:“我要做挖墓工。因为我想成为埋葬别人的人,而不是被埋的人。”一语道尽“早期记忆”对人生的影响之大。
当一个人回顾过去,不管他的记忆里出现了什么,必定是在情绪上让他有感的事物。“如果我们可以挖掘出部分早期的记忆,就能预测个案日后的人生会发生什么事。然而,这些早期记忆只是线索而已,并非真正的原因。透过记忆,可以知道某个人过去发生过的事,以及发展的脉络。记忆指出了个体透过哪些行动来达成目标,以及必须克服哪些障碍。也解释出对于生命有用或者无用的面向,个体因何而对其中一个面向较有兴趣。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述了国文老师李国华利用职权不断诱奸、哄骗、性虐女学生房思琪直到其发疯的故事。作者林奕含在书出版后不久上吊自杀。生活中的她曾是令同龄人艳羡的90后女孩,生于台南的书香门第名医世家;博览群书,曾任校刊主编,排球队长;高考时是台南女中唯一的满分,被媒体誉为超级小孩;而且相貌气质俱佳。在她自杀后,林的父母发表声明,女儿小说中的房思琪就是她自己,女儿的死因不是抑郁症,而是多年前被男老师诱奸。在林的早期记忆中,老师多次对自己性侵,伤害的不仅仅是肉体,也造成了她内心深处错误的自卑感、自责感、罪咎感、羞耻感。
在这部真实的小说中,早期记忆对林奕含的人生风格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林奕含拥有完美的生活,遭遇变故后除了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但是这一个决定的做出却与她早期面临性侵之时所做的决定一脉相承。她认为自己是肮脏的,无处求助,于是选择隐忍,选择压抑和屏蔽自我真实的受伤感受,选择将所有的过错与忏悔背负在自己身上,最终放弃。
二、动作可能清楚外显,也可能深植于姿态当中,不同的姿态表现了一个人的整体人生态度,整体态度则构成了人生风格
就肢体动作而言,可以观察一个人站立、行走、移动、自我表达等各种姿态,去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这些印象势必会引发我门的好感或者反感。如同我们认识一个人之初,如果一个人昂首挺胸,态度大方自然,表达能力良好,而另外一个人却弯腰驼背,站立过程中,随时想要依靠在附近的物体上,表达不清晰、不连贯。前者在大多数情形下都会给对方带来直接简单的好感。美剧《lie to me》就是讲述卡尔•莱特曼博士(Tim Roth 蒂姆•罗素饰)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观察,探测人们是否在撒谎,以此还原事件真相。
三、梦境必是人生风格的一部分。
无论是早期记忆,态度或者行动,解读的都是个人有意识的面向。不过还有一种无疑是无意识或者半意识的人生面向,帮助我们去破译人生风格的密码。阿德勒认为,充满优越感的目标会决定一个人清醒时的人生,而这个目标一样也会决定梦境。梦境必是人生风格的一部分,而梦境与人生原型也互有关联。梦境所选择的画面、记忆和幻想,在此都指向做梦者心之所向。梦是个人创造力的一部分。
整体而言,人类是弱小的,从这个一般事实出发,作者预测大部分的梦境都与恐惧、危险或者焦虑有关。如同我们在面临巨大压力之时,一般都会在夜晚与被人追赶等梦境不期而遇。这与中国的古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始人类认为梦境十分神秘,通常会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解读梦境。一般人都认为梦境可以预示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梦境确实是一座桥梁,把做梦者遭遇的问题和他想达成的目标串联起来。从这个观点来说,梦境常常成真,因为做梦的人在梦中也在自我磨练,做足准备,只等待梦境应验。
也正因为梦境的一半是事实,如果把梦当作预言看待,就叫做迷信。为了打破梦是预言这种迷信,并抹去梦境的神秘感,必须解释为何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梦。原因很简单,因为即便是清醒时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很少人拥有找出前进方向的自我反省剖析能力,而且分析梦境是比分析清醒行为更复杂、困难的任务。
破译人生风格的密码,并非终点,而是一段崭新旅程的开始,不仅为深刻理解他人,也为关照自我,这也是阿德勒提倡的超越自我的真意,不为超越他人,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超越的是昨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