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老兵日记 (三)

2019-08-05 来源: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作者:周玉华 浏览:2254

  

  7年的军旅生涯,我不但学到了各种生存的实用技能,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世界,部队把我培养成为一个不畏任何困难勇敢向前坚强的人。

    (三)

  1969年底,根据沈阳军区设立在绥芬河“东前指”战区兵力部署需要,独立一师移防到了牡丹江市。我们步兵三团驻防在宁安县西大营,炮兵团驻防铁岭河,高炮营直接拉到了东前指驻地绥芬河。23军67师也从齐齐哈尔移防到了牡丹江。

  相比在爱辉县三站林场大河沿桥的时候,宁安县西大营的住房条件比帐篷好了很多。

  (我们步兵三团二营四连的营房在宁安县城西边牡丹江畔的一个小山沟里面。摄影:胡孟宁)

  1970年3月,是中苏边境珍宝岛军事冲突一周年的日子,为了防止前苏联的报复,中央军委命令我们驻防黑龙江的部队进入战备期,准备打仗。

  3月2日我们部队开始武装拉练,以野营拉练的方式把部队运动到边境线上去。

  那个年代陆军部队还处于“骡马化”状态,营长、教导员骑马,每个步兵连队运输工具只有一辆毛驴车,连队从连长到士兵,全靠两条腿走路,非常落后艰苦。

  我们连队行军的目的地是穆棱县穆棱镇,部队担心白天运动目标大,常常安排夜间行军。战士们士气很高昂,第一天就行进了100多里路,部队白天住在老百姓家里睡觉休息,夜晚又开始行军。

  部队行走在北风呼啸的山路上,那时我在炊事班,背着行军锅,还有干粮,以及皮大衣等全部装备。每个战士负重都有40多斤,徒步很累,大家汗流浃背,稍一停下,内衣上的汗渍立刻冰冷,寒风刺骨难受。由于疲惫,有的战士甚至边走边迷迷糊糊地睡,全靠坚强的意志支撑和战友们的互相帮助才能继续前行。

  野营拉练的第二天,战士们开始吃不消了,有人丢失了枪支,还有的把背包也掉了,行进的队伍逐渐拉开距离,连队与连队之间相隔了几公里。

  拉练的第三天,战士们的体力更加不行了,就像是打了场大仗那样累。大多数的战士脚上都起了血泡,走路很困难,不少人用树枝作拐杖来缓解疲惫和体力支持。

  好在那是军民鱼水情的岁月,当地老百姓非常关爱人民子弟兵,部队进驻的每一家都把火炕烧的非常暖和,我们躺上去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当地各级政府看见星夜兼程在雪地里急行军的部队,战士们负重全靠两条腿步行,为了支援部队,常常会安排汽车、马车、甚至拖拉机接送部分掉队官兵到部队驻地。尽管如此,我也一直坚持自己步行,终于在第三天下午抵达目的地穆棱镇。全连队有80%的官兵走到了目的地。那个年代边防线的老百姓觉悟很高,在行军途中我们丢失的背包和其他装备,他们捡到后一样不少送回了部队。

  (第二排左起第一人是我。)

  这次拉练之前,战士们都没有经受过这种高强度的全副武装雪地行军训练,大家都感到体力吃不消,尤其是有的战士脚和鞋子冻在了一起拔都拔不出来,当地老百姓看到心疼得直流眼泪。部队分散住在老乡家里,老百姓自发地为我们烧热水,让战士们洗脚洗脸。大姑娘小媳妇还为我们洗衣服,缝缝补补,送针线包、布鞋垫给我们。那个年月真的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我们这次到达的穆棱县,是有名的拥军模范县,部队到达后,整个穆棱县城的糖果饼干全部只供应给部队,当地群众都不能买,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我们像亲人一般的关怀。

  (一身戎装的我。拍摄于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二年四月,部队从宁安移防到了黑龙江省鸡西市,我们连驻防在鸡西市市郊工矿处。七月份连队调我到宁安县东京城二洼大队生产地去,负责在生产地做饭。

  这次我又是一个人单独执行任务,但不是在原始森林里,而是从城市到城市。接到命令后我打好背包,从鸡西市坐火车到牡丹江市,在师部招待所住下。一个从山沟原始森林出来的小战士,到了城里面什么都觉得新奇。我在牡丹江市里玩了几天后,才又乘火车到宁安县连队营房。由于当时通讯落后,我联系不上在东京城二洼大队生产地的战友们,也不知道生产地具体地址,只好在宁安营房住下傻等。

  两天后,连队事务长李孝思回到营房,责备我没有按时到达,说现在正是农忙高峰期,战士们早4点就下地除草施肥,要种地到天黑才收工,非常辛苦。事务长觉得我迟到了应该受到惩罚准备给处分,我十分不服,向事务长说明我是因为不识路才迟到,并不是有意违抗命令,期望有人指引。事务长李孝思亲自把我送到生产地,也没有向连队报告要给我处分。现在想想,估计当时他看我年纪小,故意吓唬我。

  (黑龙江的土地平坦肥沃,一根垄从地头到天边。摄影:胡孟宁)

  在东京城二洼大队生产地,我们住在一户四口之家的老百姓家里。老人是闯关东过来的穷苦人,解放前吃过不少苦。老倆口对我们很热情,两个闺女也经常帮我炒菜做饭,还帮我们洗衣服。

  年底,收完庄稼我就结束了生产地的工作,回到宁安县营房开始冬训。没过多久,黑龙江省军区组织部队高级厨师培训,独立一师和独立二师各选调五名炊事员。我被选中前往牡丹江市北山宾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

  由不同部队来的战士组成了一个培训班,需要选拔出班长来统一管理,由于我是69年老兵资历老又是党员,首长就指令我任班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部队领导一致赞杨我,工作努力很优秀。

  一个月后,团部通知我到哈尔滨去参加黑龙江省军区马列主义培训学习教导队搞后勤工作,我再次单独执行任务,只身前往哈尔滨市省军区所在地军工大院报到。

  哈军工是由前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当年是亚洲最大的军事院校。各式各样的建筑群很是威峨,第一次看到这样有异国风味的建筑物,我很是兴奋,置身其中又有点找不到北,感觉很新奇!

  (身后这栋楼房,就是当年我在哈军工大院参加省军区马列主义培训学习教导队担任后勤班长时工作的41号楼。摄影:胡孟宁)

  省军区马列主义培训教导队后勤班由独立一师、独立二师和23军各抽来的5名战士共15人组成。教导队首长指定由我担任后勤班班长,管理来自3支部队的后勤人员的学习和工作。在教导队政委和事务长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后勤工作有序开展。

  马列主义学习时间为整整一年12个月,这也是我们省军区第一次开办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教导队,有三四百人住在哈军工大院的41号楼,除此之外还有军区篮球队、排球队等。我们后勤班要负责管理400多人的吃住卫生等生活问题,我每天都要合理安排精确分工。

  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我每天要带车到哈尔滨市各个菜市场装运新鲜菜品到教导队伙食团。这里的餐标比基层部队高了很多,每顿都是八菜一汤。虽然地处北方,但每顿都能吃到南方的新鲜蔬菜,每星期的菜单都会更换。我会根据事务长安排的菜单进行采购,教导队伙食团的厨师都是临时从地方调来的一级专业厨师。

  我在哈军工大院里工作的这一年特别开心,每天工作开展得很顺利,教导队政委很满意我,多次表扬我。

  教导队结束后,15个战士有9个名额可以留下。政委点名要我留下,并承诺再坚持干几个月帮我换部门。但由于后勤兵我已经干了几年,加上离家太远想退伍回家,因此我执意要回到原部队,后来得才知留下的9名战士全部提了干,我才明白每个人有时候的选择不同,人生的命运也不相同啊!

  回到老连队后,我们又移防到穆棱县磨刀石公社,在老龙头搞打坦克训练。当时我们师还没有组建坦克团,是坦克三师调过来的T34坦克。这些虽然是二战时期的坦克,但是开动起来速度也可以达到30码,我们的训练是隐蔽靠近行驶中的坦克,把演习炸药包扔上坦克才算完成任务。

  有一次我们全班都隐蔽在山坡上的雪地里,坦克在山坡上行进,由于冰雪天气,坦克链子打滑,向下滑行时差点碾压到潜伏的我们。像这种惊险情况不时会发生,总之实战训练非常艰苦和危险。

  (穆棱县磨刀石,我身后远处那座山,就是老龙头。当年我们连队训练打坦克,就是在那里进行的。摄影:胡孟宁)

  演习结束后,部队正式从宁安县移防穆棱县磨刀石,从分散住在磨刀石老百姓家里迁到三里地修建营房。连队到三里地的时候,地上积雪尚未化完。我们把帐篷搭在路边的坡地上,每天四点我们就起床上山搬运石料,早出晚归每天要干10多个小时的活,那段时间非常辛苦劳累。

  (我们连队到三里地建营房的时候,帐篷就搭在身后这个积雪未化的坡地上。摄影:胡孟宁)

  辛苦了大半年终于搬进了我们自己建的营房,但团部一些建筑物还在建设中,我们连投入到团部俱乐部和浴室的建设中。在地方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尽心指导下,71年凤城兵魏忠和灌县兵陈立见还完成了几十米高的浴室烟囱的修建。期间我被调到团部学习窗户和防盗铁条的安装,对于我来说又学习了一门新的技能。

  (身后这些红砖红瓦蓝窗户的房子,就是当年我在部队时在磨刀石三里地修建的营房。部队撤编,营房卖给当地老百姓了。摄影:胡孟宁)

  往事如烟,50年前自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革命的大学校里,磨练了意志,得到了锻炼和成长。7年的军旅生涯,我不但学到了各种生存的实用技能,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世界,部队把我培养成为一个不畏任何困难勇敢向前坚强的人。

  (1975年3月15日我光荣退伍,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四川省彭县通济公社二十二大队二队)

028-6199 739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蜀西路46号盛大国际7栋1单元401

2019 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12009100号

技术支持:律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