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起因是出于对作者的喜欢。余华写了四十年内的两次社会变迁。一次是WG,一次是市场经济新潮的价值观颠覆和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颠倒。在本书中,我对从历史书上学到的WG有了新的认识。WG是打着革命的旗号,以革命的名义,进行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今天是革命者,明天就可能成为反革命。市场经济新潮中,金钱就变成了权力意志。一无所有的李光头是人人眼中的流氓,等到他创业成功,有了雄厚财富累积,他得到了众人的尊重。当李光头因为财富成为了小镇的实际权力控制者,宋钢这样的普通工人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牺牲者。
先简述一下书籍内容:
《兄弟》这本书讲述的一个时代变迁史,讲述的是一个重组家庭中,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弟共同成长,相互扶持,最终走向不同人生轨迹的故事。这本书中,李光头是一个棱角分明、有爱有恨、没有教养和底线的一个人。宋钢是一个正直老实、中规中矩的人。
李光头的父亲因为偷看女性上厕所而掉入粪坑死亡,捞他上来的宋凡平将尸体搬回其家,宋凡平成为了李家的恩人,而李光头父亲的死亡缘由致使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觉得羞愧,李兰在外人面前一度抬不起头。几年后,宋凡平的妻子病逝,李光头的母亲改嫁到宋家,从此,宋凡平的儿子宋钢和李兰的儿子李光头成为了兄弟。宋凡平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就这样,李兰开始了崭新的美好生活,在这一段婚姻中,她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幸福感和依靠感。
余华的书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幸福的日子没有多久,李兰的“偏头痛”越来越严重,宋凡平安顿好一切让她去上海看病。就在李兰离开小镇不久,WG开始。当天拿着红旗满面红光的宋凡平到了第二天,就成为了地主分子,被戴上高帽每天被批斗。他因为红卫兵的折磨再也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兰在往来信件中察觉到家里可能有变故,她试探性让宋凡平来接自己出院。宋凡平许诺去接她,也因为这个诺言逃离关守的仓库而被红卫兵打死。李兰回到家中,处理好宋凡平的后事之后,不久因病死亡。
《兄弟》的下部,已经是七十年代中期,宋钢和李光头成为了工人。宋钢是五金厂的工人,李光头进入了福利厂。福利厂除了李光头全是残疾人,因李光头的加入,年年亏损的福利厂开始盈利,后来,李光头当上了福利厂厂长。
两兄弟因为对“小镇第一美人”林红的爱而分家,兄弟感情大不如前。林红嫁给了忠厚老实的宋钢,小两口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李光头因在福利厂的业绩,认为自己是做生意的天才,便说服小镇几个人合伙做生意,出师不利的李光头花光了大家的出资,失去众人信任的李光头阴差阳错做起了捡垃圾的生意,并一举成功。李光头开始投资服装厂、洗浴中心、饭店、房地产业务。另一边,宋钢因五金厂倒闭而下岗,他先去码头当搬运工人,后去街上卖白兰,因收入问题陷入生活困境。宋钢为了让林红过上好日子,和骗子周游离开小镇,和周游到处推销丰胸霜,为了推销效果,宋钢去做了假胸手术。然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妻子林红和李光头偷情的事实,最后宋钢选择了卧轨自杀。
这本书的争议在于,很多人觉得上部很感人,下部和上部的表达方式和人物设定和上部不太一样,不少读者觉得下部写的太丑陋,有烂尾的“嫌疑”。在我刚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觉得这本书的下部太过于荒诞。接受不了故事结尾的我,一度觉得这本书不值得被推荐。不过在打算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又翻阅了此书,又有了新的看法。看到了这本书不少可取、值得推敲的地方。
例如:上部中宋凡平的高大到下部宋钢的卑微,达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苏妈因未婚先孕生下苏妹,到处行骗的周游在小镇行骗期间,花言巧语骗取苏妹的喜爱,苏妹也未婚先孕,离开小镇的周游在辗转得知苏妹有了自己孩子的时候恍然大悟,赶到小镇,回归家庭生活;李光头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被众人称为“流氓”,在功成名就时得到所有人尊重。
在阅读书籍时,或多或少地,我会希望故事往自己的主观意识方向发展,可作家从来不是喜剧的代名词,文学作品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启发思考。余华说,他希望通过这部小说能够使人人意识到自救的重要性,下部的悲剧是李光头、宋钢、林红三个人的每一次错误选择造成的,若有任何不同选择,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
每一次社会背景下的进程,对个人而言,代表的是可以重新选择的可能性,而各种选择带来的滞后结果,是各种选择的唯一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