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我们仨》:优雅的面对困境

2019-06-17 来源: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作者:范小梅 浏览:1049

  第一次读《我们仨》是在名古屋大学读博士的时候。那时候越是论文的死线逼得紧,越是熬更守夜的读与写论文不相干的书。在这个心理不正常的期间,我一字一句的读了一些可能不需要一字一句去读的书,其中包括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没有结婚、没有男朋友、没有娃、有很多时间、很自由、很多爱好、周围的人和环境很友好、拿着文部省的高额奖学金……总之那时的生活真是舒坦得不真实。

  十几年过去了。前一段时间又有一些工作逼紧,这种工作要求越紧急越想做跟工作不相关的事情的不正常心理再次出现,阴差阳错,又一字一句地读了一遍《我们仨》,这是第二遍。后来,为了写这篇读后感,又读了第三遍,还做了一个摘抄(摘抄很长,放在读后感的末尾,供尚未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参考)。最近阅读时,我已经是36岁、已婚、一个小婴儿的妈妈;在一个不知道是多少线的城市南充;是一个非211/985学校的青椒;一个不做什么案子的兼职律师;个人的兴趣爱好依然很多但没足够的时间;体验了很多的友好,也体验过一些白眼,大体上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我想,这个时候来写《我们仨》的读后感可能不会像10几年前那么不接地气。不过,谁知道呢!自我提醒,虽然读这篇文章的人也没几个,但还是得认真一些,否则,容易受到杨绛粉丝的不满。我也是粉丝之一。

  读过《我们仨》的同志肯定有这样的印象,这本书能给我们启发的地方实在太多。但如果要归纳,会愣一下,“请给我一点时间想想“。读第三遍的时候,我就是带着这个问题,用力想,到底什么打动了我。

  最后得出的个人答案是——杨绛、钱钟书、钱瑗面对困境的态度。请原谅本文用了一个很俗套的词来概括——“优雅“。《我们仨》中的三位经历了日本侵华时期的中国以及WG时期的中国。仅仅提及这两个特殊时期,就足以传达在这样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困境以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困境。杨绛、钱钟书和他们的女儿钱瑗无论在今天看来有多么惊人的能力和成就,也是肉体凡胎,仍然避免不了经历时代背景下难以想象的困境——贫、病、受欺负、受排挤、遭批斗、家破人亡……。根据《我们仨》里故事,本文将把“优雅”这个抽象的词具体化,归纳为:读书、审美和幽默。

  一、读书

  《我们仨》提及三人的爱好和生活常态就是读书,仅仅是我摘抄的就有15处关于读书。其中有一处描述三人在一个房间,一人占据一角,各自读各自的书。现在的很多家庭恐怕是一家人各自盘踞一处,各自玩各自的手机吧。【笑】

  看杨绛一家的读书,才真正感受到“读书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剑桥的时候,年轻的钱钟书和杨绛闲暇时光也不到处旅游或者广泛交友,而是拉上窗帘相对读书。钱瑗小时候也是陪着父母读书,自己在旁边画书。钱瑗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跟父亲相似,到哪儿都是找书读。别的小孩在外面玩儿,她就安静的在屋里找书读。从此占据了祖父心头的第一位,成为钱家唯一的“读书种子”。

  现在有各种推广读书的活动,不知效果到底如何。大力宣传“多读书,读好书”总是好的,只要不让人腻烦。可是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很多,而从《我们仨》中能看出的读书好处就是“乐趣”。而这种乐趣对人是平等的,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这让我想起《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她老是劝勉年轻人买书读,与其买什么糕点,还不如买书,性价比更高(齐教授的原话当然没有我表达得这么俗气)。但问题就在于,如何让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的人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们仨》提供的一种方法是,父母给孩子做示范。当孩子从小看到父母从书中获得极大的乐趣,那么孩子肯定好奇这个被叫作书的东西里到底藏了什么好玩儿的。

  《我们仨》里的人事物表明,读书与致富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读书与生活幸福之间也没有看到什么因果关系;读书与处事圆融(今天所谓的情商)之间也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读书归根结底是非常个人的,读书只给读书的人带来乐趣。

  二、审美

  《我们仨》中杨绛在物质生活极其简陋、匮乏时仍然在庭前种下五棵柳树、屋里屋外种上花草、家里摆上别人送来的屏风、钱瑗弹钢琴……钱瑗上山下乡,妈妈给她寄去年画和很多花种子。审美与经济状况并无必然联系。

  审美与其说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是一种人文修养。木心在谈到现在的文人画时,他说,与其说是文人画,不如说是文盲画。很多年轻的画家说,我画都没有画好,哪里有时间读书。木心说,书都没有读好,怎么能把画画好。我想这也表现出人文修养与艺术修养中包含的审美力之间的联系。

  最近吉林大学李晓教授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特别火。他在分析了中美贸易战中中国的劣势之后,提出了我们应当创新。针对创新,李晓教授给了同学们六个临行嘱托。其中第四个就是审美能力。他提出“审美是一种尊严意识,是一种自尊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我的一位日本老师告诉我,日本人在战后物质最艰难的时期也有习惯在屋前一小块有土的地方种上花草。审美所表现出来的尊严意识是无论贫富的。审美能力也与贫富无关。

  《我们仨》和《干校六记》中杨绛讲WG比较心平气和,这和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许章润《坐待天明》的讲述语气不同。但是所讲之事均指向了WG对人的尊严的集体践踏。《往事并不如烟》中一位满清贵族女士在WG中用开水浇死了自己精心培育的玫瑰花,因为爱美好的事物会变成危险的政治错误。

  现在有一种对审美的另类扭曲,可能是WG余毒未清,就是把审美与钱联系在一起——没有钱就等于没有资格审美。我自己就曾经因为学钢琴遭遇过一位有钱有地位的人的轻蔑。真心希望未来我们面对他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时能感到欣慰,而不是看他是否是白富美或者直接定性为这人装13。美好的事物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无论贫富。

  三、幽默

  《我们仨》虽然讲了仨人历经国破家亡、贫病交加、白发人送黑发人等各种难以想象的苦难,但读者看到的是快乐的一家人,因为他们非常幽默,任何境况都能创造乐趣。

  钱钟书哮喘病发时呼吸如呼啸,杨绛戏称为呼啸山庄。钱钟书提议互相给对方的作品提字,钱钟书提的字比杨绛的多一字,杨绛称之为不平等条约。钱瑗画爸爸坐在马桶上的画像,提字My father doing a major(爸爸上大)。钱瑗病中给爸爸妈妈写信自称Oxhead或牛头或落款“丑年丑女”。杨绛为病中的钱钟书吃不下饭,干着急,自己生活还需要依赖女儿,说自己已经是“饭桶”,钱瑗说“妈妈这只饭桶,只有几颗米粒儿一勺汤。”

  钱钟书说杨绛只做翻译不自己创作是“借尸还魂”。钱钟书在住院时给女儿写信劝女儿不要太操劳,说“公私兼头,非高水平人不能,你无此能耐,只是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而已。”信的末尾还“走笔成诗”:“一身而三任,此事古未有。暂充两头蛇,莫做三头狗。不从父母诫,夫言当听受。若还执己见,大棒叩汝首。‘啊哟通煞哉’!要逃没处走”。《我们仨》中的爸爸很会逗女儿玩儿的。钱瑗最后在病床上写《父亲逗我玩儿》,回忆父亲编顺口溜和取各种绰号打趣女儿。钱瑗写道:“我一下子得了那么多绰号,其实心里还是很得意的”。

  然而,钱钟书的幽默打趣诗并不总是收效很好。杨绛说在牛津读书期间能跟钱钟书这样对着玩儿的人不多。有的人认为钱钟书卖弄或者傲慢。欣赏幽默也是需要气度和修养的。现在很多书教人如何幽默,我不相信这种书会有助于提升幽默。不幽默的人与其训练幽默的技巧,不如改为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即使不能成为幽默的人,但至少可以成为能欣赏幽默的人,得以分享别人创造的快乐。

  《我们仨》中的读书、审美、幽默都指向快乐。但是杨绛在文章快结尾处说: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这难道不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平等遭遇的困境?

  杨绛:《我们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版

  1.因为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

  2.“我现在出门,路都不认识了,车也不会乘了,十足的饭桶。”“妈妈这只饭桶,只有几颗米粒儿一勺汤。”

  3.“你该提早退休,就说爸爸老了,妈妈糊涂了,你负担太重了。你编的教材出版了上策,还有下册没写呢。”“妈妈你不懂。一面教,一面才会有新的发现,才能修改添补。出版的那个上册还得大修大改呢——妈妈,你盼我退休,我怕再过三五年也退不成。”

  4.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5.清华派送出国的公费生中,有两人曾和我在东吴同学,我的学业至少不输他们,我是获得东吴金钥匙奖的。偏我没出息?我离开爸爸妈妈,心上已万分抱愧,我怎能忍心再向他们要钱?我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安于做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Bodleian)自习。……这回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我正可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环境非常清静。我为自己定下课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6.我一个人穿着旗袍去上课,经常和两三位修女一起坐在课堂侧面的旁听座上,心上充满了自卑感。……钟书说我得福不知。他叫我看看他必修的课程。我看了,自幸不在学校管辖之下。他也叫我看看前两届的论文题目。这也使我自幸不必费这番功夫。……他呢,如果他也有我这么多自由阅读的时间,准会有更大的收获。反正我们两个都不怎么称心,而他的失望更大。

  7.我在清华借读半年间,游遍了北京名胜。他在清华待了四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去过。

  8.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

  9.我们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

  10.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想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事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11.我从来不是啃分数的学生,可是我很爱惜时间,也和钟书一样好读书。他来一位客人,我就得牺牲三两个小时的阅读,勉力做贤妻,还得闻烟臭,心里暗暗叫苦。

  12.我们除了和俞氏姐妹略有来往,很脱离群众。

  13.但是他不必担忧,补考准能及格。

  14.我和钟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

  15.“世界青年大会”开会期间,我们两位大代表遇到可溜的会,一概逃会。

  16. 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道该多么惊奇。

  17.李玮告诉我说,某某等同学的孩子送入托儿所,生活刻板,吃、喝、拉、撒、睡都按规定的时间。他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这等训练。我也舍不得。

  18.钟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的读书。……这是爱书如命的钟书恣意读书的一年。

  19.钟书这一辈子受到的排挤不算少,他从不和对方争执,总乖乖地退让。

  20.沦陷区生活艰苦,但我们总能自给自足。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钟书虽然遭厄运拨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

  21.我们沦陷上海,最艰苦的日子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胜利之前。……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22.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23.压根儿不吃“胡萝卜”,就不受大棒驱使。

  24.我们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

  25.她【钱瑗】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26.但我们也明白,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

  27.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28.钟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钟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钟书的话没错。这句话,为我添了几分智慧。

  29.钟书只求做好了本职工作,能偷功夫读他的书。他工作效率高,能偷下很多时间,这是他最珍惜的。我觉得媒孽者倒是无意中帮了他的大忙,免得他荣任什么体统差事,而让他默默“耕耘自己的园地”。

  30.阿瑗不上学,就脱离了同学。但是她并不孤单,一个人在清华园里悠游自在,非常快乐。

  31.风和日丽,鸟鸣花放,原是自然的事。一经号召,我们就警惕了。我们自从看了大字报,已经放心满意。上面只管号召“鸣放”,四面八方不断的引诱催促。我们觉得政治运动总爱走向极端。我对钟书说:“请吃饭,能不吃就不吃;情不可却,就只管吃饭不开口说话。”

  32.有友好的记者要我鸣放。我老实说:“对不起,我不爱‘起哄’。”他们承认我向来不爱“起哄”,也就不相强。

  33.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工作范围以内的书。我按照计划完成《吉尔·布拉斯》的翻译,就写一篇五万字的学术论文……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34.钱瑗到了工厂,跟上一个八级工的师傅。师傅因她在学校属美工组,能画,就要她画图。……阿瑗赶紧到书店去买了书,精心学习。师傅非常欣赏这个好徒弟,带她一处处参观。师傅常有创建,就要阿瑗按他的创建画图。阿瑗能画出精确的图。

  35.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

  36.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仨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37.什么叫“火线入党”,她也说不清,我也不明白。反正从此以后,每逢“运动”,她就是“拉入党内的白尖子”。她工作认真尽力是不用说的;至于“四清”工作的繁重,生活艰苦,她直到十多年后才讲故事般讲给我听。当时我支援她的需求,为她买过许多年画和许多花种寄去。她带回一审虱子,我帮她把全部衣服清了一清。

  38.八月间,我和钟书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阿瑗急要回家看望我们,而她属“革命群众”。她要回家,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限,贴在楼下,然后走到家里,告诉我们她刚贴出大字报和我们“划清界限”——她着重说“思想上划清界限”!然后一言不发,偎着我贴坐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完成的针线活,……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因为要比一比衣袖长短是否合适,还留下几针没有完工。……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一张张包糖的纸整整齐齐的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

  39.我爱整洁;阿瑗常和爸爸结成一帮,暗暗反对妈妈的整洁。……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40.三人同住一房,阿瑗不用担心爸爸妈妈受欺负,我们也不用心疼女儿每天挤车往返了。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

  41.他【钱钟书】每次发病,就不能躺下睡觉,得用许多枕头被子支起半身,有时甚至不能卧床,只能满地走。……他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我不知轻重,戏称“呼啸山庄”。

  42.我们在这间陋室里,也可以安居乐业。钟书的“大舌头”最早恢复正常,渐渐手能写字,但两脚还不能走路。他继续写他的《管锥编》,我继续翻译《堂·吉诃德》。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43.【钱钟书在WG期间用文言完成《管锥编》初稿,用艰深的文言受到批评】当时不同年龄的各式红卫兵,正逞威横行。《管锥编》这类著作,他们容许吗?钟书干脆叫他们看不懂。他不过是争取说话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学问。

  44.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写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45.钟书脚力渐渐恢复,工作之余,常和我同到日坛公园散步。我们仍称“探险”。因为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46.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47.钟书高兴的说:“《管锥编》和《堂·吉诃德》是我们最后的书了。你给我写三个题签,我给你写四个字的题签,咱们交换。“我说:”你太吃亏了,我的字见得人吗?“他说:”留个纪念,好玩儿。随你怎么写,反正可以不挂你的名字。“我们就订立了一个不平等条约。

  48.一九八二年六月间,社科院人事上略有变动。文学所换了所长,钟书被聘为文学所顾问,他力辞得免。那天晚上,他特别高兴的说:“无官一身轻,顾问虽小,也是个官。“【后来钱钟书无法辞谢,还是被当了社科院副院长】回家苦着脸对我诉说,我也只好笑他”这番捉将官里去也“。我有一个很奇怪的迷信,认为这是老天爷对诬陷钟书的某人开个玩笑。这个职位是他指望的,却叫一个绝不想做副院长的人当上了。世上常有这样的奇事。

  49.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的各据一桌,静静的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50.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他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51.钟书的小说改成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课。

  52.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53.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杨绛:《杂忆与杂写:1992-201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4月版

  1.我们夫妇常说:但愿多一二知己,不要众多不相知的人闻名。

  2.人世间留下一个空名,让不相知、不相识的人信口品评,说长道短,有什么意思呢。 那时候全国都在“大跃进”,研究工作都停顿了。我下决心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原文翻译。我从农村改造回京,就买了一册西班牙语入门,与1960年3月29日读毕;又买了一部西班牙文的《堂吉诃德》备翻译之用。每天规定一个时间习西班牙文。背生字、做习题,一天不得间断,因为学习语言,不进则退。

  3.我就动笔翻译,并把《堂吉诃德》作为我的研究项目,阅读各图书馆一切有关作者塞万提斯的书籍,也读了他的其他作品。

  4. 我的译稿被红卫兵没收了,直到1970年6月才发还。但这几年间,我没有荒疏西班牙文。稿子发还后,我觉得好像是一口气断了,接续不下,又从头译起。1976年年底全稿译毕。

028-6199 739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蜀西路46号盛大国际7栋1单元401

2019 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12009100号

技术支持:律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