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孤儿【注释1】问题也得到了来自留学生的帮助。事情是这样的:
小龙是残留孤儿,一家五口人,有小龙妻子和战红、战英两个女儿(小学生),还有养母,回国后住在自治体【注释2】准备的县营住宅里。养母掌握实权,家里一切都是听养母的。小龙说,“刚停战时,在日本人争先逃亡之际,留下了很多弃儿,而他自己作为其中一名弃儿因为得到养母的哺育才得以长大成人”,“面对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养母,惟有低头”,所以“不管多么困难,她永远是我们的恩人……”。养母回忆说,“当时战败,日本人的孩子被扔得到处都是,当时的条件只能养活一个,而这个孩子刚好离我最近……”。一说起当时的状况小龙就流泪,面对养母即使被骂也只有绝对服从的份儿。我完全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所以夫妇非常努力工作,存款也多,对于不善于存款的我来说,真应该向他们学习啊。
但不知道为什么,小龙的妻子在超市偷了东西,偷的东西藏在公司柜子里,都是面包、零食等。得知此事的养母大怒。小龙的妻子被警察带走调查,在接受调查时,就是由留学帮忙翻译的。后来,小龙的妻子被遣返回国。真是一次悲惨的体验。
当时归国的残留孤儿和中国人算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与周围冷淡、轻蔑的人交往,如果没有足够的忍耐力,大概是很难坚持的吧。我总想着哪怕他们从周围能得到一丝毫温暖的眼光也是好的。
冷淡不只是针对归国的残留孤儿,对留学生也是如此。过去,我家曾给留学生提供过住所。外国人在日本找住的地方是很难的,能很便宜入住的地方几乎没有。于是,我购买了一套便宜的房子。最初的入住者是天津的任炎君。他入住时,附近便出现了抱怨,“为什么要让中国人入住……,房东你要每个月都来检查啊”。当时我住在爱知县,每个月都要向邻居们报告。任炎君为此应该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时间一长,邻居们对他的评价很好,都夸他是个好学生,他也最终取得了和歌山研究生院的学位,毕业后回到故乡天津就职于日本企业,工作勤勉,晋升到了管理层。
还有一个人,印度尼西亚的安德里君。他在毕业前一年患上了肺结核,故乡的父母要求他回国,但是,他认为还有一年就退学太可惜。可是,学费、每天的生活费等费用,对于他的病体而言是无法承担的。于是,他到毕业之前的生活,都是由我来照顾的,这样他的学业得以继续,并顺利毕业,还到远方去就职了。那之后,他每个月都坚持返还以前我支付的生活费等费用,2年左右就还完了。对此我也很感动,因为他去了远方工作,我根本没期待他会还。
一心想帮助有缘人,没想到还能帮助他人内心的成长,看来老天留给我的还不只是由歧视所引起的痛苦和悔恨的味道。
另外还有一次歧视对待的悲剧还发生在一位快要生产的孕妇身上。明明马上就要生产了,却没有接收的医院。后来我对生产费用提供了担保,她才终于入院并顺利生产。对中国人的歧视对待在当时(八十年代)是非常普遍的。只有极少数人尝试着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还会到中国语教室学习中文。但是,大部分人对于战争时期中日战争的历史等等都是通过日本教材知道的。所以,在当时周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看我与中国人交往很多)都会问我,“你曾经在中国居住过吗”。那时我还没有到过中国。我初次到中国是97年香港回归后到香港旅游。到内地是很久之后的事了。【注释3】
幸好现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两国人之间的了解也更多,再也不是以前那种糟糕的状况了。如果偏见和隔阂能够彻底消除就再好不过了。
注释:
【1】残留孤儿:这个称呼来源于日语,是日本厚生省官方文件中使用的词语,其意思是“遗孤”,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他们有的父母在战争中死亡,有的是在战争中与父母失散,被中国家庭收养,在中国养父母照顾下成长和受教育的日本人。大部分生活在东北。中日恢复正常关系后,绝大多数选择回到日本。由于年龄、语言等问题,残留孤儿很难融入日本社会,在日本的地位非常尴尬,生活也非常贫苦和缺乏尊严。
【2】日语的“自治体”是指行政区划,基本上是指市町村和东京23区,都道府県是广域自治体。
【3】这一细节是编者后来与中岛老师谈起,中岛老师发邮件告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