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在小溪边,用桦木做了一个沉井。但是茶水般的颜色和怪味依旧,我们只是在心理上安慰自己“喝的是井水”。(头图下小灰字)
部队从磨刀石转移到小兴安岭前,搞了一次野营拉练。我们从磨刀石出发,沿穆棱、下城子、马桥河、八面通走了一大圈,最后去了鸡西市。
到鸡西后部队并没有住下来,只是简单的休整了一下。在鸡西滴道煤矿,参观了日本人当年从关里抓来强迫挖煤而病、冻、饿死的劳工扔尸的“万人坑”。之后我们就开进了木兰县的小兴安岭林区。
进入小兴安岭林区的时候,经过了省军区的农场。农场是从前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从本土移民过来的的“开拓团”开垦的荒地。解放后我们部队接管了这个地方,改建成为黑龙江省军区农场。农场往北,是林业局的林场作业队。越往北走林子越密,不但没有人烟,而且还没有了像样的路,只有一条窄窄的弯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密林深处。
(弯弯曲曲的密林小路,通往原始森林深处。摄影:胡孟宁)
在这条小路的附近,有一条通往森林深处的窄轨铁路。这条林区铁路已经废弃多年,是日本人为掠夺我国的森林资源修建的。这片森林里珍贵的木材,当年就是通过这条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日本本土。部队顺着这条铁路一直往密林里开进。好不容易才走到一块比较平坦的草甸,四个连队按顺序安顿下来。我们连在草甸和森林相交的边缘处找了一块地势较高相对平坦一点的林子,战士们把树木砍倒,稍微平整一下地面,开始搭帐篷。
(草甸当地又叫塔头地,荒草茂密,草甸下边有非常深的淤泥和水,傍晚时分常有狍子从林中跑到草甸来喝水。摄影:胡孟宁)
每顶帐篷里面都用木头搭成对面炕,住两个班。我当时在连部做文书,连部住一顶帐篷,除了连长、指导员和我,还有通讯员、司号员和卫生员,住得比较宽敞。
住是住下来了,但是,吃水却成为大问题。虽然在草地和林子交界的边缘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但那水是墨绿色的,喝起来有一股怪怪的味道。我估计是腐烂树枝和杂草的原因。因为小溪中的水多是从草甸里流淌出来的,从树林里面流淌出来的并不多。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在小溪边,用桦木做了一个沉井。但是茶水般的颜色和怪味依旧,我们只是在心理上安慰自己“喝的是井水”。
(白桦林与小溪,密林中珍藏有我和战友们的美好时光和青春故事。摄影:胡孟宁)
喝水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吃菜的问题也不好办。事务长和上士虽然隔三差五的用毛驴车去军区农场拉回来一点蔬菜,但是如果不发扬“南泥弯”精神,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于是,我们在草甸上选择了一块相对比较高的地方开荒种菜。我们放火烧掉野草,用铁锹翻地。虽说翻起来的土黑油油的相当肥沃,但土块下面的草根盘根错节,那地说有多难翻就有多难翻。我们进入小兴安岭的时候是六月初,兴安岭的霜降早,于是我们选择了一种叫“六十天还家”的黄豆种上。虽然隔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去地里锄一次草,但是那草总像疯了一样,就是比豆苗长得快。秋天的时候,我们没有收获多少黄豆不说,那豆粒还瘪瘪的一副灾民样,战士们的心情都很不好。
事务长很会想办法,从木兰县城什么地方买回来几头小猪。大家很高兴,就在我们住的帐篷附近用锯下的树搭了一个猪圈,把这些小东西养在里面。谁知没过几天,半夜里突然听见小猪歇斯底里的惨叫声,哨兵连忙打着手电跑过去,却什么也没有看见。
(小兴安岭山不高林子很密,当年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们这些吃着冻白菜的士兵,真的很饿很馋,急眼的时候只有靠自己解决问题。摄影:胡孟宁)
第二天天亮,我们在猪圈附近的地上看见遍地的野兽脚印。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光顾了猪圈。还是王德辉厉害,只见他伏下身子对那些蹄印仔细观察了一阵,又用手指藏量了一番,抬起头来对连长不容置疑地说:“狼,肯定是狼!这家伙昨晚上想打小猪的主意!”于海生连长吓了一跳,心想:不要猪没长大,猪肉没有吃得成,招来的狼再把战士给伤了麻烦就大了。于是连队召开了紧急生活委员会议,大家一致同意把小猪都杀了。就这样,几个连架子还没有长好的小东西,就成了我们的盘中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