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三里地记忆(一)

2018-08-13 来源: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作者:胡孟宁 浏览:1121

  那个年代,士兵们的粮食定量是每人每月45斤,菜金是每天0.46元。45斤的粮食中高粱米和苞米碴子占了65%,大米和面粉仅占35%。(头图下灰色小字)

  从老龙头山上下来,我和战友决定去“三里地”看看。当年我们这支部队在牡丹江市内完成了巷战演习回到磨刀石后,上级命令我们团将宁安的营房移交给23军67师200团,到磨刀石镇修建驻防一个步兵团的营房。按照师部要求,团部修建在磨刀石镇里,我们营四个连队的营房修建在“三里地”。

  (站在“老龙头”山顶远眺“三里地”全景,图片正中最远处那一片红顶房屋,就是当年我们的营房。胡孟宁 摄影)

  “三里地”是地名。出磨刀石镇不远,在老龙头南坡东南方向,有一条窄窄的蜿蜒伸向密林深处的乡村土路。路两旁是起伏的山岭,当年没有什么人烟,有人居住的地方也没有地名。当地人就以磨刀石镇作为起点,把路程当作地名来称呼:“三里地”意思就是距离磨刀石镇三公里的地方。顺着这条乡村小路再往山里走,还有“六里地”和“二十三公里”两个地名。

  (这条土路弯弯曲曲蜿蜒通往“六里地”、“二十三公里”大山深处。胡孟宁 摄影)

  由于只有三公里,我们仅用10元钱就租了辆“野的”,路况虽然不好,也只用了10多分钟就到了“三里地”。

  我的记忆里,“三里地”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窄窄的土路坡地上有七、八户人家,村子很小。每户人家都有用柞木或桦木栅栏围起来的园子,园子里种着不少果树。春天的时候,阳光明媚,鲜花盛开,蜜蜂嗡嗡地飞着,果树下面是绿油油的韭菜和大葱。到了秋天,红通通的“沙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一些柔软的枝条被压弯了腰。在这条土路东边那片低矮开阔的荒地里,有一条小溪,弯曲的小溪潺潺蠕动着,从密林深处流出来的冰雪融水穿过这片荒地,在老龙头南坡山脚下汇入磨刀石河。

  部队决定把营房修建在“三里地”那条土路下边那片荒芜的开阔地里。部队到达“三里地”的时候是三月份,积雪还没有融化。我们把帐篷搭在路西山坡上厚厚的雪地里。按照上级的命令,当年国庆节,我们这支部队必须住进自己修建的营房里,时间很紧。部队到达“三里地”支起帐篷住下后,我们立即开山放炮炸石头进行房基的备料工作。

  大约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五一节刚过,房基用的石料备得差就不多了,冰雪融化了,冻土也开始解冻了。部队进入了紧张的营房施工阶段。那段日子真的很艰苦......

  作为士兵,年轻力强,体能没有问题。但没完没了的战备施工和野营训练,加上伙食很差,体能的恢复得不到营养补充,大家都有点抗不住。不少战士因此病倒,连队领导非常着急。本来管生活是副连长的事,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连长、指导员不得不亲自出面抓生活。有一天,连长和指导员、副连长几位连队领导都到我们炊事班来,召开了会议,要求炊事班想尽一切办法搞好伙食,让战士们吃饱吃好,确保房建施工的顺利进行。

  事务长脸色凝重,把仓库的粮油、连队的伙食资金余额作了详细汇报。那个年代,士兵们的粮食定量是每人每月45斤,菜金是每天0.46元。45斤的粮食中高粱米和苞米碴子占了65%,大米和面粉仅占35%。每天一早一晚两顿饭是粗粮,中午那顿是米饭或者馒头。由于没有油水,再加上劳动强度大,中午那顿饭,每个战士基本上都可以吃下去1斤多细粮,伙食费早超支了。

  连队领导听了这个情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想不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来。最后决定:每天中午的一顿大米饭或者馒头不准吃了,改吃“二米饭”。但是细粮的比例可以适当多一点,这叫做“粗粮细做”。还有,要多磨豆腐、生豆芽。另外,利用休息时间,到“六里地”里边的山沟里开垦荒地,种点黄瓜豆角,解决蔬菜问题。

  当时我是炊事班长,这副艰苦的担子自然就压在了我的肩头上……

028-6199 739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蜀西路46号盛大国际7栋1单元401

2019 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12009100号

技术支持:律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