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德累斯顿的蕾丝瓷偶,不禁感慨,世间竟有如此精湛工艺,吾等真是眼福不浅。要说德累斯顿的蕾丝瓷偶,还得从德累斯顿说起。
德累斯顿(Dresden)坐落于易北河畔,德国萨克森州首府,萨克森王朝的首都,有“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之称,德国巴洛克建筑的集大成者。1708年药剂师学徒和炼金术士约翰·弗里德里希·波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1682-1719)在德累斯顿的柯尼希施泰恩城堡(Festung Königstein)地下实验室烧制成功了欧洲第一件硬质白瓷(这个故事很残忍,若是感兴趣,下次可以专写一篇),从此德累斯顿成为欧洲第一个瓷器生产基地。
(图:十九世纪的德累斯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十九世纪的德累斯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十九世纪的德累斯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十九世纪的德累斯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十九世纪的德累斯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十九世纪的德累斯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累斯顿出产的瓷器主要融入了19世纪末期欧洲的浪漫主义,通常被称为“洛可可复兴”风格,也称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年~1774年)流行的艺术和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多采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德累斯顿的工匠们最先并最成功地将洛可可风格应用到了餐具中,以精致奇特的设计和大量树叶、花朵、水果、贝壳、条幅等图案为其特征。
(图:德累斯顿餐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德累斯顿餐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德累斯顿餐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德累斯顿餐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德累斯顿餐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幸的是,二战中盟军的多轮深度轰炸,毁坏了德累斯顿许多作品,也摧毁了德累斯顿生产瓷器的历史,多数德累斯顿工坊和历史文献都被毁,瓷器业至今仍未完全恢复。英国史学家Frederick Taylor曾说:“德累斯顿被毁具有史诗般的悲剧性。这座象征着德国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曾经美得让人惊叹。而纳粹期间,它又成为德国的地狱。在这个意义上,就20世纪的战争恐怖而言,德累斯顿轰炸事件是一个绝对带有惩戒意味的悲剧”。
(图:二战中被轰炸后的德累斯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战后从德累斯顿市政大厅俯瞰全城,城市几乎变为废墟,照片拍摄于1946年)
(图:70年后同一角度拍摄,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德累斯顿遭遇的毁灭性攻击,无数德累斯顿瓷器凭借其复杂性和独特性而不可复制,因此,德累斯顿瓷器深受世界各地藏家喜爱。对德累斯顿瓷器藏家来讲,对出产德累斯顿各瓷器工坊的甄别尤为重要,工坊的甄别主要看瓷器底款,即“商标”。
和英国的Wedgwood/玮奇伍德、法国的Sevres/塞弗尔、西班牙的Lladro/雅致这些具体品牌不同,“德累斯顿”并不是某一家瓷器工坊的某一品牌,而是指在德累斯顿地区众多瓷器工坊中生产的瓷器,是一种“地理标志产品”,类似于我国的“景德镇瓷器”、“茅台酒”或“普洱茶”。带有“Dresden”这种地理标志的底款,其式样众多且混乱,德累斯顿各瓷器工坊品质也千差万别。
德累斯顿四家最著名的工坊在1883-1893年期间共用“皇冠”图案加“Dresden”文字作为底款并进行注册,分别是Karl Richard Klemm(1869年-1918年),注册编号24;Donath & Co.(1872-1916年),注册号25;Oswald Lorenz(具体年代未知),注册编号26;Adolph Hamann(1866-1949年),注册编号27。
(图:四家工坊于1883–1893年公用的底款,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Richard Klemm(1869–1918年),其存在时间虽短,且该工坊在1888年之前一直跟前述其他三个工坊共同使用皇冠底款,但1888 年之后,该工坊注册了自己的底款,底款图案为“皇冠”以及“R(反转)K”,下方带有“Dresden”和“MADE IN GERMANY”或“GERMANY”,最下方偶尔会有画师签名。
(图:Richard Klemm工坊1888–1918年使用的底款,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累斯顿另一家非常著名的工坊Ambrosius Lamm(1887–1949年),创作了很多以浪漫主义为主题的精美作品,最大特色是重鎏金的使用,Lamm德语意思为羊,所以该工坊底款为羊标。二战后该工坊挣扎了几年,于1949年宣告倒闭,从此这些带羊标的瓷器,尤其是手绘精品成为世间孤品,深受瓷器藏家喜爱。
(图:分别为Ambrosius Lamm工坊不同时期使用的底款,图片来源于网络)
Helena Wolfsohn(1843–1945年)是德累斯顿创立较早的工坊,该工坊因山寨梅森(Meissen)瓷厂的瓷器被梅森起诉而出名。观其早期的底款即可知为何成为被告,之后该工坊改了底款便开始步入正轨。
(图:Helena Wolfsohn工坊1879-1881年山寨梅森的AR底款,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Helena Wolfsohn工坊1900年前后使用的底款,图片来源于网络)
Carl thieme(1872 至今)是德累斯顿唯一一家生产素瓷的工坊,至今仍旧存在。1901年后,变更为“SP Dresden”(Saxonian Porcelain Factory Dresden)。二战德国分裂后,国家强制管理了该工坊。1991年德国合并后,该工坊又回归民营而存活至今。在二战中幸免的一万两千多件设计也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当代复刻德累斯顿瓷器的珍贵模具。
(图:Carl thieme工坊使用的底款,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整理了德累斯顿的其他底款,供大家鉴赏。(以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德累斯顿瓷器中最为著名的实属“蕾丝瓷偶”,这种瓷偶在19世纪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专宠,题材也大多是描画上流贵族的生活,德国至今仍有工坊在生产,然而量少且精细度也不如战前水平。
蕾丝瓷偶用手工将蕾丝贴于人物上的制作方法由德累斯顿的工匠们发明。蕾丝瓷偶在制作过程中除了必须注意瓷偶的脸部表情,身材比例外,还必须留意一些细节的表现,如瓷偶手指弯度、装饰品的质感、花草背景的真实程度,特别是蕾丝布料质感。细致柔软的蕾丝布料要用瓷土表现,必须考虑到蕾丝的做工精细度。瓷偶所用蕾丝均以西班牙蕾丝和薄纱为原料,一针一线均按照设计图缝制好,再将蕾丝浸入液体瓷中,在摄氏900度中烘干,经过摄氏1300度的高温烧成瓷化后,蕾丝裙便会产生网状的层次感。这样制出的瓷器相当精美,蕾丝瓷层次感与褶皱感很强,与真正的蕾丝几乎无异,但却又有陶瓷细腻的质感,且每个蕾丝瓷偶的服饰及装饰瓷花绝无雷同,正因为每个瓷偶都是独一无二,蕾丝瓷偶尤其是战前生产的蕾丝瓷偶才更具收藏价值。
(图:蕾丝瓷偶制作过程,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视频)
但是蕾丝瓷偶又异常脆弱,一触即碎。其难以生产之处在于将棉质布料、蕾丝等覆盖于瓷土上,经锻烧后才能成为镂空蕾丝蓬裙瓷偶,必须精确控制让瓷偶和蕾丝同时萎缩22.6%才是成功的作品,蕾丝间的间隔尺寸及烧制火候务必拿捏相当精确,否则烧制完必定碎裂无疑,因此失败率极高。
精致又脆弱的蕾丝瓷偶和她曾经辉煌的萨克森王国首都德累斯顿一样经历了战后的支离破碎,残破的蕾丝瓷片化为战争的残片,如琥珀般凝固历史层积,如年轮般封存伤痛记忆,既证明了其价值珍贵,也折射出数代人倾其一生对文化遗泽的守护和挚爱。
以下是我多年来收藏的一些瓷偶,仅供欣赏。